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转】日本地下宫殿是怎样炼成的

发表于2012-07-24
当国内大城市近来的内涝被放大成公众事件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达”下水道被推介到了公众的眼前,甚至我国赣州古城沿用千年的福寿沟也作为一个“奇迹”被反复报道。正如“发达”和“奇迹”这些词汇本身的含义所体现的那样,被雨果称为一座城市良心的下水道系统并不是轻巧的几句反思、简单的几点参考就万事大吉的
发表于2012-07-24
对于最早进行工业化的那些国家而言,下水道系统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走过了两百年。在这样一个相对漫长的进程中,城市对于土地的需求和扩张相对缓慢,土地所有者需要规划好包括下水道在内的基础设施,才能卖出个好价钱,攫取更大的利益。

发表于2012-07-24
当中国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时候,一个北京城的水只要排到护城河就解决了。当护城河早就已经成了城市的内部之后,不同时期不同口径的管网伴随着高速发展的进程交织到了一块儿。马路拓宽一两米很容易,堤坝加高一两米也很容易,但是想把埋在地下的管子口径扩大,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一处的扩大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要几个节点上发生内涝,足以导致全城交通拥堵。

发表于2012-07-24
中国目前遇到的情况,与日本在战后遭遇的类似。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快速发展时,土地供不应求,裸地皮很容易就能卖出高价。对面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政府首先要解决的是供水供电、住房教育这些更基础的硬件。等到这一波过去之后,到1970年代,东京等几个大城市已经暴露了严重的内涝问题。

发表于2012-07-24
几年之后,都市特别治水计划正式提出。第一代的解决思路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的思路:既然城里发生了内涝,那就提高排涝标准和排涝能力,同时把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即可。但是,城里的排涝能力提高了,水都排进了河里,而河道的行洪能力有限,就会导致河水泛滥。那么,拓宽河道提高行洪能力如何?当河道两岸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占据时,根本没有办法拓宽。

发表于2012-07-24
于是有了第二代解决方案:雨水蓄流。在城市里的每个小区都建设地下蓄水池,下雨时用于蓄水,这样雨量就被分担,让城市自己消化掉一部分。同时,这些水还可以供小区内使用。但问题在于,如果长时间不下雨,这些蓄水池也就完全失去了功用,并不是划算的方案。随着城市发展,导致地上不渗透面积变大,排涝能力也会降低。

发表于2012-07-24
这就有了第三代解决方案:雨水渗透。之前的蓄水池是水泥底的,不能渗透。现在“砸”开它,建立滤水层(防止渗透的水污染地下水源)。同时马路路面也改成透水材料,让雨水渗透进去。马路透水材料时间久了,材料的间隙容易被灰尘堵塞,于是又发明了一种“吸尘器”,定期清除马路上的堵塞。

发表于2012-07-24
在经历了以上三步的曲折之后,东京等少数大城市的部分地区遭遇暴雨时仍然会内涝。终于,日本下决心补课,学欧洲建设骨干排水管网。当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之后,这样建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东京这样已经地铁纵横的城市,排水管网需要建到地下60米(建设方法如同建地铁,且马路上的水流入时需要做消能处理,以避免巨大势能对管网造成破坏)。这个管网一直修到了城外的利根川。

发表于2012-07-24
可以想见,这个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成本都非常高。日本是在其他路都走不通了之后才不得已选择了这个最后的方案。“日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内涝问题有经验也有教训。不能把别人的教训当经验来学。”具体问题必须要具体分析,比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形,南北方暴雨频率不一样,南方还有梅雨季。“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城市首先要做的是补救措施,而正在发展的城市应该先做好管网。”这是一个投入和产出如何平衡的问题。

发表于2012-07-24
地方政府想着学发达国家建设管网,可一算下来费用是天价,这届政府自然就不去做了,于是让可能成为了不可能。事情是一点一点来做的。政府应该告诉老百姓它的规划,也许我家上次是受灾了,但是如果我能看到规划上显示两年之后我家所在地区的管网会改造好,总归有个希望。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